Page 56 - 上风2期 整
P. 56
看、去悟、去‘偷’(即偷艺)。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各人’。为了尽快学到手艺,她努力做
到逗师傅喜欢,时不时去给她买碗面,或去给她端碗凉粉、买根冰棍什么的,还经常帮师傅做些
事情。可那时的工资每月才10元零5角,交给家里10元后,自己只花5角钱。为了省钱,就悄悄从家

里带泡菜或切些葱头拌点盐巴来下饭。好的是那时候的米便宜,二两饭才三分钱。人心都是肉
长的,以心换心换来了师傅的关爱,师傅手把手地教,不久就学到了本领能独立工作了。吕婆婆
是个性情中人,也是个有恩必报的人,她说有今天的手艺是与师傅的传帮带分不开的,她十分感
激,也非常怀念。说着说着她的眼圈都红了。

吕婆婆稳定了会儿激动的情绪后深有体会地回忆: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会有挫折,
甚至错误。有件事使她至今不忘:那时候做衣服,料子才锁边,布料只做保险缝,有次她为一位
顾 客 做 衣 服 时,打 保 险 缝 将 袖 子 的 里 、面 弄 错 ,撕 开 重 做 一 扯 ,把 袖 子 撕 坏 了,她 知 道 闯 祸 了,就

主动赔礼道歉,并借钱当即赔了顾客两块五角钱。真心疼!那时的两块五是什么概念?从此她吸
取教训,做事耐心细致,克服毛手毛脚,后来再也没有出过一次差错,也没有耽误过顾客按时取
衣 ,始 终 把 顾 客 当 成“上 帝 ”来 对 待 。
吕婆婆是个坚守传统的人,更是一个开拓进取的人,一点都不因循守旧。她说历史在前进,
社会在进步,服装要跟随时代潮流而动。她六十年代做过中山服、军便服,七、八十年代做过西

装、休闲服,后来又流行唐装以至各种款式的新潮服装,她都能做。她说技术是死的,可款式是
活的,服装样式必须顺应新潮的需要。于是她白天在大街人群中去发现,晚上在电视里去寻找,
有空就去翻书本。功夫不负有心人,头天看到好的款式,第二天就可在她的铺子里见到新品。她

说艺无止境,要不断创新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吕婆婆的话可谓金玉良言啊,不仅是一堂生动的
服装文化变迁课,还是一堂难得的缝纫方法技术课,更是一堂为人处世的现身说法课,真叫人
开 眼 、振 奋 、受 益 !
吕婆婆不仅手艺好,她有同情心,是热心肠,经常为孤儿、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以及灾区人民

办实事做好事。
前两年,成都一位豌豆姑娘(身高1.2米)与简阳一位小伙儿结婚,还有成都一个只有五岁儿
童那么高的卖面袖珍姑娘与补皮鞋的袖珍青年结婚,吕婆婆都为他们及其父母做了唐装和礼服

相 赠 ,还 会 同 其 他 爱 心 人 士 为 他 们 举 办 了 婚 礼 ;前 些 年 ,美 国 一 位 激 励 大 师 ( 下 肢 残 缺 ) 来 成 都 演
讲,吕婆婆在电视上看到他身残志坚的事迹很受感动,连夜组织家人为这位大师及夫人和孩子
赶制唐装赠送。合体、精致、好看的唐装使异国残疾朋友高兴不已,连说要把这珍贵礼物带回美
国去做永远的纪念,并宣扬中国特有的服装文化。
不仅如此,她还为西门孤儿院捐赠数十套童装,为汶川地震灾区捐献大量衣物、食品……

其 实 吕 婆 婆 并 不 富 裕 ,她 对 人 大 方 ,对 己 节 俭 。当 人 们 称 赞 她 时 ,她 却 若 无 其 事 地 说 :“ 这 算
不 了 啥 ,是 应 该 做 的 ,我 这 也 是 报 恩 ,报 共 产 党 的 恩 ,报 帮 助 过 我 的 人 的 恩 !”这 无 私 的 善 举 ,这
质朴的话语不正是当今社会文明的正能量在吕婆婆身上的具体展现吗!



















54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