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上风2期 整
P. 72
寻与肯定未来方向的人,最懂得梦想的意义。年逾八旬的徐怀中以纪实文学《底色》,记下自己
赴越南抗美前线采访的所见所闻,以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发生在北纬17度线的那场战争,在
“随手触摸时空的纵深,俯拾流云逝水”中,从容不迫地思考着战争、和平、人类未来等重大问
题。是的,在战争年代身受其害的人们、经历了战争“长考”的人们,到底应该怎样面对未来?战
争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消除这个大敌,应该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坚定选择,作品并没有提
供现成的结论,而是有力地激发人们面向未来、放飞梦想的精神感受。
岁月
岁月是 人 类 的 专 宠,文 学 与岁月向 来 有 着 最密 切 的 关 联,岁月流 逝 中人 类 精 神 的 旺盛 或 委
顿,为文学书写提供着连绵不绝的资源。岁月、时光及与人生的关系,是2013年文学创作又一重
要主题。韩少功的《日夜书》巧妙构建了一个时空网格。从时间的纵轴上看,文本是对知青一代受
到磨难的回望,而在横向的社会变革中,则呈现出同时代人情感世界异常斑驳复杂的样貌。作品
与南帆的《历史盲肠》一样,绝非简单意义上的知青文学,而是感慨沧桑的岁月之书、刻画人内心
的 精 神 挣 扎 之 书 ,怀 想 、反 思 、悲 悼 、反 讽 的 暗 流 ,令 作 品 气 质 超 拔 。项 小 米 的《记 忆 洪 荒 》,以 军
旅生涯出身的女主人公许北北的生命轨迹为主线,描画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当今的广阔社会
生活。作品试图告诉人们,即使在荒谬的年代里,仍然有年轻的生命和美好的爱情在顽强成长,
正是在特殊年代里形成的信仰和人格,伴随了50后坎坷跌宕的一生。迟子建的中篇小说《晚安玫
瑰》,写了一个与哈尔滨岁月流逝同在的犹太老妇人吉莲娜,身世凄苦的赵小娥借住在她家,吉
莲娜以宗教的虔诚和忏悔,完成了自我救赎。从赵小娥的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物质主义重压下
失去理想的现代人难以挣脱的精神困境,昭示我们需要警惕理想缺失造成的灵魂扭曲。
文学要对抗时光的侵蚀,必须有效抵达人的精神世界,作用于人的灵魂,这对任何时代的作
家都构成了考验。如何处理阔大、饱满的现实,如何处理人在岁月流逝中经历的一切,如何让艺术
追求上的回应真正及物和有效?金宇澄的《繁花》格外出人意表。作家说自己立志做个位置很低
的说书人,“宁繁毋略,宁下毋高”。文本看似饮食男女、众声嘈杂,飞短流长、市井百态,实则浮现
时代变迁中人的精神轨迹,见出中国人的性情和处事方式。那些茶饭、言谈、坐卧、行止,透露的
是现时世相的丰富信息,岁月流逝中人的精神气度、行为冲动统统隐在文字的背后,一如题记所
说:“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
岁月的流逝同样是诗的永恒主题。诗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盐分与营养,谁都逃脱不了岁月的
照拂,有诗歌的洗礼,人的精神世界才会格外滋润。2013年中国天津诗歌节上,一位叫姜华的诗
人以咏 叹岁月的 组诗《中 年书》动人心 弦。诗里说:“ 我 中 年 的 视 野里 景 物 开始 浑 浊 /一 头 牛 或一
只黄羊/没有多少区别 多少次我试图/滤出体内的泥沙 暗伤 和无奈/去市场廉价发表/又被中年
的矜持驳回。”中年人的人生感慨跃然纸上。格绒追美的《时间之歌》对时光有这样可爱的诗句:
“没有父母/却无边无际,无处不在/时间的生命像海洋/没有出生,也没有灭亡。”在无边无涯的
时间中,生命的运动或生长,精神的旺盛或枯萎,都在静静地见证、绽放中汇入绚烂笔端。但90
后莫小闲的伤逝让人意外,其组诗《时光书》有一首《锁骨》云:“我的锁骨被一个男人藏起来了
/这个男人又被时光藏起来了/裙子和丝巾挤满了衣橱/它们只知道/回忆的藏身之地。”挥洒的是
一个青年人天马行空的才情。
才情与2013年文学的光荣同样属于青年写作者们。70后、80后已经在身后留下了出征良久
的可喜足迹。良好的知识储备、思维养成等,使得像冬筱这样的新人可以尽快超越肤浅的生活记
录。他的首部长篇《流放七月》直面“七月诗派”中的历史人物,既有怀念也有质疑,讲述了追问、
理解和继承的故事,并且跨越大半个世纪,用四条交叉融汇的线索,不断丰富着小说的肌理,意
70
赴越南抗美前线采访的所见所闻,以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发生在北纬17度线的那场战争,在
“随手触摸时空的纵深,俯拾流云逝水”中,从容不迫地思考着战争、和平、人类未来等重大问
题。是的,在战争年代身受其害的人们、经历了战争“长考”的人们,到底应该怎样面对未来?战
争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消除这个大敌,应该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坚定选择,作品并没有提
供现成的结论,而是有力地激发人们面向未来、放飞梦想的精神感受。
岁月
岁月是 人 类 的 专 宠,文 学 与岁月向 来 有 着 最密 切 的 关 联,岁月流 逝 中人 类 精 神 的 旺盛 或 委
顿,为文学书写提供着连绵不绝的资源。岁月、时光及与人生的关系,是2013年文学创作又一重
要主题。韩少功的《日夜书》巧妙构建了一个时空网格。从时间的纵轴上看,文本是对知青一代受
到磨难的回望,而在横向的社会变革中,则呈现出同时代人情感世界异常斑驳复杂的样貌。作品
与南帆的《历史盲肠》一样,绝非简单意义上的知青文学,而是感慨沧桑的岁月之书、刻画人内心
的 精 神 挣 扎 之 书 ,怀 想 、反 思 、悲 悼 、反 讽 的 暗 流 ,令 作 品 气 质 超 拔 。项 小 米 的《记 忆 洪 荒 》,以 军
旅生涯出身的女主人公许北北的生命轨迹为主线,描画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当今的广阔社会
生活。作品试图告诉人们,即使在荒谬的年代里,仍然有年轻的生命和美好的爱情在顽强成长,
正是在特殊年代里形成的信仰和人格,伴随了50后坎坷跌宕的一生。迟子建的中篇小说《晚安玫
瑰》,写了一个与哈尔滨岁月流逝同在的犹太老妇人吉莲娜,身世凄苦的赵小娥借住在她家,吉
莲娜以宗教的虔诚和忏悔,完成了自我救赎。从赵小娥的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物质主义重压下
失去理想的现代人难以挣脱的精神困境,昭示我们需要警惕理想缺失造成的灵魂扭曲。
文学要对抗时光的侵蚀,必须有效抵达人的精神世界,作用于人的灵魂,这对任何时代的作
家都构成了考验。如何处理阔大、饱满的现实,如何处理人在岁月流逝中经历的一切,如何让艺术
追求上的回应真正及物和有效?金宇澄的《繁花》格外出人意表。作家说自己立志做个位置很低
的说书人,“宁繁毋略,宁下毋高”。文本看似饮食男女、众声嘈杂,飞短流长、市井百态,实则浮现
时代变迁中人的精神轨迹,见出中国人的性情和处事方式。那些茶饭、言谈、坐卧、行止,透露的
是现时世相的丰富信息,岁月流逝中人的精神气度、行为冲动统统隐在文字的背后,一如题记所
说:“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
岁月的流逝同样是诗的永恒主题。诗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盐分与营养,谁都逃脱不了岁月的
照拂,有诗歌的洗礼,人的精神世界才会格外滋润。2013年中国天津诗歌节上,一位叫姜华的诗
人以咏 叹岁月的 组诗《中 年书》动人心 弦。诗里说:“ 我 中 年 的 视 野里 景 物 开始 浑 浊 /一 头 牛 或一
只黄羊/没有多少区别 多少次我试图/滤出体内的泥沙 暗伤 和无奈/去市场廉价发表/又被中年
的矜持驳回。”中年人的人生感慨跃然纸上。格绒追美的《时间之歌》对时光有这样可爱的诗句:
“没有父母/却无边无际,无处不在/时间的生命像海洋/没有出生,也没有灭亡。”在无边无涯的
时间中,生命的运动或生长,精神的旺盛或枯萎,都在静静地见证、绽放中汇入绚烂笔端。但90
后莫小闲的伤逝让人意外,其组诗《时光书》有一首《锁骨》云:“我的锁骨被一个男人藏起来了
/这个男人又被时光藏起来了/裙子和丝巾挤满了衣橱/它们只知道/回忆的藏身之地。”挥洒的是
一个青年人天马行空的才情。
才情与2013年文学的光荣同样属于青年写作者们。70后、80后已经在身后留下了出征良久
的可喜足迹。良好的知识储备、思维养成等,使得像冬筱这样的新人可以尽快超越肤浅的生活记
录。他的首部长篇《流放七月》直面“七月诗派”中的历史人物,既有怀念也有质疑,讲述了追问、
理解和继承的故事,并且跨越大半个世纪,用四条交叉融汇的线索,不断丰富着小说的肌理,意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