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上风2期 整
P. 73
│文苑风景│Wenyuan Fengjing





在启发当代年轻人正确面对家庭经历的创伤,不要遗忘中国人在20世纪的共同历
史,使“精神奴役创伤”不在青年一代身上重演。祝福这些文坛新晋力量的旺盛生
长吧。


真相

探寻真相是人类的天性,由于文学这个触角的存在,真相散发出格外奇异的
光亮。在历史与现实的长河里,永远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能量。它们就是由真相
构成的,等待着敏感者的开采。或许人们倦于虚构的冷艳、甜腻,或许真相可能更

具诱惑力吧,总之,真相的揭示、重述,已然成为2013年的重要文学现象。阿来的
《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讲的是两百多年间康巴传奇中一段段曾经被遮蔽的
历史真相。“瞻对”原为四川甘孜地区康巴汉子集居地,藏语是“铁疙瘩”的意思。

清朝政府、民国年间,都有多方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发兵征讨这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
丸之地,但均不得善终。1950年,解放军未经战斗便将此地解放,瞻对这块“铁疙
瘩”轰然融化。作品通过土司部落两百余年的风云,再现川属藏民的精神传奇和
坎坷命运,文字扎实细腻,气息灵动,时有机锋。在梳理这段历史时作家感叹:“是

啊,和平时代,刀箭都隐退了。历史前进,一些器物的退场自是必然,但何以连宽阔
蓬勃的精神也一起狭窄委顿了。”这颇为引人深思。
精神真相的力量永远超过事实真相所能提供的一切,当一个特殊的年代过去

之后,随着时间流逝而累积起来的精神财富,往往会成为传达恒久价值的持久见
证。《大师的背影》作者侯钰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细致回望上世纪70年代自己与
在 河 南 辉 县 接 受“ 改 造 ”的 郭 小 川 、李凖、崔嵬、启功、赵丹、浩然等文艺界人士相
处近5年的往事。从这些名人们某个人生“节点”入手,将他们各自的命运历程交织
串联起来,不单记下种种人生侧面,更刻画出精神面貌,“他们在那个盐腌水泡的

‘革命’岁月里,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艰难的时代,终于成为他们的人生
财富,让他们得以把自己和自己的艺术锻造得更加完美”。这部作品为那些闪亮动
人的人性细节、可爱而耐人寻味的瞬间做了精彩的备忘。

真相不仅有温度、有重量,而且往往锐利、刺眼。在2013年的文学世界里,作
家们和盘托出的真相告诉世人,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千百万卑微的人们艰难地
生存着,他们出自一个个无名村庄、一条条细小河流、一座座贫瘠高山,手上升起
了 大 都 市 的 繁 华 ,心 里 却 失 去 了 故 乡 的 依 托 ,迁 徙 、流 汗 、挣 扎 几 乎 是 唯 一 的 命

运。比如丁燕在与南方那些潮湿大工厂里的女工们,肩并肩劳作与生活后写就的
《工厂女孩》,不单真实刻画了卑微生命顽强挣扎的姿态,传达出五味杂陈的真实
信息,而且力图定格打工妹们的可爱性情。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细心聆听精神

苦闷无告者的心声,记下那些寻求精神出路的农村自杀者的真相,试图“让人们看
到农民的尊严和高贵的情感,看到他们在黑暗里向着光明的挣扎,看到他们的坚
韧和坚强以及自我救赎的力量”。葛水平的《河水带走两岸》对农村现实复杂性的
大量发现与捕捉,让人感觉到了都市化进程中人、环境、传统等付出的高昂代价,
敲起刺耳的警示之钟。梁鸿的《出梁庄记》则在“算命者”贤义的身上,看到还有

一批人能够保持一种与现代精神并行的独立姿态,并拥有某种尊严。所有这些会
有助于世人更好地思考自己的存在。
(摘自《光明网》 文/梁鸿鹰)

71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