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中国领导科学电子杂志-第四期
P. 40
观 察 与 思 考


这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七大体系建设好了,共 每个大类又包括众多的项目。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
建共享和谐社会也就有了制度性的保障。 验,结合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的客观趋势,逐步健全我
3.稳步推进民生保障制度与政策的并轨、整合 国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事实上已经提上日程。为此,必

为了解决民生问题,我们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制定 须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成为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并
了很多制度,这是必要的。但是,很多政策和制度是分别 将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同其他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脱钩,不
针对不同的人群建立的,不同的人群享受不同的待遇,这 再把“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作为享受其他专项社会救助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政策和制度的“碎片化”。如何看待这 前提条件。此外,还要健全专项社会救助制度,以满足贫
个问题?我认为:第一,不能过多指责“碎片化”,因为这 困群体和其他困难群体的多样化救助需求。

是一个客观事实,是我国民生保障政策和制度发展的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通
个阶段,有这些“碎片”总比没有好。第二,既然这些“碎 过制度整合逐步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体化越来越
片”之间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的问题,那么就应该稳步地 迫切。目前最有条件、也最容易实现“整合”的是把城市
推进“碎片”的并轨和整合。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整合”

从养老保障制度的分类和内容看,目前我国不仅有 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长远来看,医疗救助、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 教育救助、住房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方面必须逐步消除
老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 城乡户籍差异,最终实现民生救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
保险制度,而且还有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失地农民 另外,真正需要单独保留的专项社会救助制度,只有农村
养老保险制度、计划生育夫妇养老保险以及老年津贴制 的“五保户”供养制度和城市的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

度、农村五保户制度、城市孤寡老人福利制度等等。推进 三、加强社会结构建设促进民生的保障和
养老保障制度的并轨和整合,必须把人人“老有所养”作 改善
为优先目标,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下,通过现行
制度的“整合”,全面将城乡居民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障覆 1.从社会阶层结构来看

盖范围,逐步把城乡分设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成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我国社会
“制度合一、服务衔接、功能配套”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 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
系。目前最有条件、也最容易实现“整合”的是把新型农 级队伍不断扩大、整体素质普遍提高,广大农民日益成为
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 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同时还出现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
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如果从中长期来看, 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

应该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业的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
制度“整合”为统一的国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织中。
从社会救助制度讲,现行社会救助项目种类繁多,相 2.从人口结构来看

互之间缺乏应有的协调与配合。许多项目都是根据当时 在实现人口有计划、可控制平稳增长的同时,人口老
的实际需要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分属不同的部门进 龄化速度加快。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
行管理,因而不同的社会救助项目之间会出现交叉和不 人口的比重达到 12.57%,预计 2020 年将达到 18%,21 世
协调的情况。比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五保户 纪中叶将达到30%。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为深
供养制度的协调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城市社会救 度老齡化,进而转化为重度老龄化。由于我国生产力水

助体系中的一些项目出现相互重叠或叠加的情况。 平总体上还不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未富先老”所
事实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救助通常都包括一 带来的社会问题必将影响深远。家庭小型化和老龄化过
般社会救助、专项社会救助和特殊社会救助等三个大类, 程加快,几千年来形成的“金字塔”型家庭代际结构开始

38 中国领导科学 2014年第4期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