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上风 电子书
P. 12
成都市金牛区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常年开设文学、美术、书法、摄影、声乐、舞蹈、器乐等课程,面向全区群众免费服务。
为了扩大市民文化艺术学校的影响,让更多的人聆听到老师的精彩讲演,特开设“文艺讲坛”这一栏目,本刊将陆续刊登各位
老师的教案,作为研究和讨论的话题,以飨读者。
对“文以载道”的思考
□ 陈述爵
陈述爵,1935年5月出生,四川彭州人。中共党
员。1960年于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汉语
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成都大学教授。中国国
学研究会研究员(北京),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金牛区作家协会会员。
出版的作品:文艺论文集《文苑探幽》;散文集
《人生寄语》。曾获中国国学研究会2013年中
国国学传承贡献奖金奖、中国散文学会2011年
“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一等奖。
“道”,一般理解为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现 一、因时因人不同,对“道”的理解有别。韩愈、
代 人 的 说 法即是 人 类 的良心,社 会 责任 感。即是说 柳宗元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基本一致,但也有不同。
用文章来表达一定的思想、道理。在旧时多指儒家思 韩愈重在“古道”,以恢复自魏晋以后中断了的儒家
想,我们今天则指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 道 统,《师说》中的“传 道、授 业、解惑”中的“道”
领社会思潮,巩固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在全社会形 即指该义;而柳宗元较注重治世之道,“辅时及物”,
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 “利于人、备于事”的理道,即从社会需要出发,重在
基本道德规范。 经世致用,较韩愈进了一步,但比较抽象。而宋代欧
阳修则主张“道”应从日常百事着眼,反对“舍近求
最早荀子即提出“文以明道”,《文心雕龙》中, 远”,“务高言而鲜事实”,他在《与张秀才第二书》
“原道、徵圣、宗经”的提出已将该理论系统化,至 中指出:“履 之以身,施 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即
唐韩愈所倡 导的古 文 运 动蓬勃兴起时,这一理论 提倡从身边出发,从社会出发,从国家出发,少谈脱
已成 熟 并 被 发 扬 光 大,韩愈门人李 汉在《昌黎先 生 离实际的套话、空话,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讲的意思。
序》中转 述 其 师的 话 说:“ 文者,贯道 之器 也。”柳 不过,古文中的“文以载道”,摆脱不了为官家立言、
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始吾幼且少, 为帝王献策,与我们常说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
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宋代周 章”的弘扬正气、为民请命、独立思考、完善人格、敢
敦颐在《周濂溪集》中提得更明确:“文 所以载道 于针砭时弊的“文以载道”又有所不同。这里体现了
也,轮 辕饰而人 弗庸,徒 饰 也,况 虚 车乎?”题 注: 它的广泛性和多义性。但是,这一理论在近百年来却
“此言 文以载 道,人 乃 有 文而 不 以 道,是 犹 虚 车而 被“五四”时期一批文化激进分子作为反封建的批
不济于用者。” 判重点。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就是从批“桐城余孽,
选学谬种”开始的。在反对旧文学的过程中,“文以
从以上看来,尽管都以儒家思想来理解“道”, 载道”就成了批判的首要对象。他们认为,新文化运
重“道”轻“文”,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说明它的多
义性。
10
为了扩大市民文化艺术学校的影响,让更多的人聆听到老师的精彩讲演,特开设“文艺讲坛”这一栏目,本刊将陆续刊登各位
老师的教案,作为研究和讨论的话题,以飨读者。
对“文以载道”的思考
□ 陈述爵
陈述爵,1935年5月出生,四川彭州人。中共党
员。1960年于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汉语
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成都大学教授。中国国
学研究会研究员(北京),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金牛区作家协会会员。
出版的作品:文艺论文集《文苑探幽》;散文集
《人生寄语》。曾获中国国学研究会2013年中
国国学传承贡献奖金奖、中国散文学会2011年
“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一等奖。
“道”,一般理解为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现 一、因时因人不同,对“道”的理解有别。韩愈、
代 人 的 说 法即是 人 类 的良心,社 会 责任 感。即是说 柳宗元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基本一致,但也有不同。
用文章来表达一定的思想、道理。在旧时多指儒家思 韩愈重在“古道”,以恢复自魏晋以后中断了的儒家
想,我们今天则指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 道 统,《师说》中的“传 道、授 业、解惑”中的“道”
领社会思潮,巩固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在全社会形 即指该义;而柳宗元较注重治世之道,“辅时及物”,
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 “利于人、备于事”的理道,即从社会需要出发,重在
基本道德规范。 经世致用,较韩愈进了一步,但比较抽象。而宋代欧
阳修则主张“道”应从日常百事着眼,反对“舍近求
最早荀子即提出“文以明道”,《文心雕龙》中, 远”,“务高言而鲜事实”,他在《与张秀才第二书》
“原道、徵圣、宗经”的提出已将该理论系统化,至 中指出:“履 之以身,施 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即
唐韩愈所倡 导的古 文 运 动蓬勃兴起时,这一理论 提倡从身边出发,从社会出发,从国家出发,少谈脱
已成 熟 并 被 发 扬 光 大,韩愈门人李 汉在《昌黎先 生 离实际的套话、空话,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讲的意思。
序》中转 述 其 师的 话 说:“ 文者,贯道 之器 也。”柳 不过,古文中的“文以载道”,摆脱不了为官家立言、
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始吾幼且少, 为帝王献策,与我们常说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
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宋代周 章”的弘扬正气、为民请命、独立思考、完善人格、敢
敦颐在《周濂溪集》中提得更明确:“文 所以载道 于针砭时弊的“文以载道”又有所不同。这里体现了
也,轮 辕饰而人 弗庸,徒 饰 也,况 虚 车乎?”题 注: 它的广泛性和多义性。但是,这一理论在近百年来却
“此言 文以载 道,人 乃 有 文而 不 以 道,是 犹 虚 车而 被“五四”时期一批文化激进分子作为反封建的批
不济于用者。” 判重点。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就是从批“桐城余孽,
选学谬种”开始的。在反对旧文学的过程中,“文以
从以上看来,尽管都以儒家思想来理解“道”, 载道”就成了批判的首要对象。他们认为,新文化运
重“道”轻“文”,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说明它的多
义性。
10